2022年,公司在进一步夯实磷、硅、硫精细化工产业链优势的前提下,加快向科技型绿色化工新材料企业转型升级,成长属性持续增强。受益于农化市场景气度较高以及食品加工、碳纤维、集成电路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公司草甘膦、磷矿石、黄磷等农化产品价格同比实现不同程度增长,盈利能力显著地增强;高端食品添加剂、特种化学品、湿电子化学品等偏成长型商品市场需求良好,营收规模稳健增长,经营效益明显地增加。公司积极抢抓有利市场机遇,科学组织生产经营,充分的发挥“磷硅盐协同”、“矿肥化结合”产业链优势,全年经营业绩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03.11亿元,同比增长26.8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52亿元,同比增长36.6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0.53亿元,同比增长35.42%。回顾全年工作,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的突出成绩。报告期内,公司创新研发项目快速推进。全年累计研发投入12.36亿元,积极推动研发平台及队伍搭建、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前沿技术攻关。公司专职研发人员达到252人,其中硕士及以上研发人员比例达到75%,双聘中科院等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48人。研发团队年均薪酬突破30万元,累计支出博士、硕士、“双一流”本科安家费超过3300万元;修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完善科学技术成果奖评机制,全年发放科学技术进步奖励1650万元,同比实现翻番。与中科院深圳研究院合作设立的湖北中科墨磷是国内首家参与研发二维新材料黑磷及其应用技术的企业,目前已稳定实现黑磷晶体30公斤级制备,并已建成100公斤级黑磷放大试验装置;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武汉分院合作开展的微胶囊、气凝胶核心工艺已打通,正在进行产业化放大开发。自主攻关微电子新材料领域高性能蚀刻液核心技术,实现集成电路主流客户批量供应;有机硅下游环保型光伏胶等高值产品研究开发进展迅速;草甘膦及甘氨酸废液实现全量化利用,解决危废处理难题;“二甲基亚砜绿色高效合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低品位磷矿高效分选实现新突破,开发矿砂再选技术,优化完善重选、浮选等工艺,跻身行业领先水平;截至目前企业具有专利授权864件,其中发明专利277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报告期内,公司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后坪磷矿成功取得200万吨/年安全生产许可证,公司磷矿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地增强。后坪选矿及管道输送项目启动建设,有效推动磷矿资源全层高效利用。内蒙兴发5万吨/年草甘膦及15万吨/年废盐综合利用项目正常投运,进一步巩固产业基础。新疆兴发5万吨/年二甲基亚砜二期(2万吨/年)、兴福电子4万吨/年电子级硫酸、1万吨/年电子级双氧水相继投运,湖北兴友30万吨/年磷酸铁一期及湖北友兴30万吨/年磷酸铁锂一期、湖北磷氟锂业10万吨/年磷酸二氢锂、湖北瑞佳5万吨/年光伏胶和湖北兴瑞3万吨/年液体胶、兴福电子3万吨/年电子级磷酸、2万吨/年电子级蚀刻液、4万吨/年超高纯电子化学品(3万吨/年电子级硫酸、1万吨/年电子级功能性化学品)等一系列高成长型项目稳步推进,公司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布局逐步打开,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报告期内,公司资本运作效能明显提升。成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28亿元,推动公司加快向硅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集并各方优势力量,顺利完成兴福电子股份制改制,8月成功向湖北证监局报送上市辅导材料;全资收购天门市环宇化工,与华友钴业603799)、新亚强603155)、东方雨虹002271)等上市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引进四川思特瑞等头部企业,加快构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新优势;基于经营业绩持续提升,公司继续压缩负债规模,资产负债率已降至48.73%;通过长期金融负债置换短期金融负债,一直在优化公司存量负债结构,综合融资成本持续降低。报告期内,公司规范治理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公司对照中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深入学习国务院《关于提升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等文件精神,认真开展自我检查,并对梳理出的问题采取了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解决措施。根据《上市公司章程指引》更新要求,及时修订公司章程,进一步巩固章程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持续深化内控体系建设,新增和修订内控制度25项,内部控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大幅度的提高;全面梳理修订并表范围内子公司章程,公司多层级主体风险防控能力有效增强。全年组织公司董监高参与上交所、上市公司协会培训7次,公司管理层专业履职能力持续提升。持续优化SAP、OA、CRM、WMS、LIMS、EAM、PMS等信息系统并有序推广覆盖,开展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数字化转型试点、合同管理系统、危废及副产物管理平台等信息系统建设,完成财务共享五期、资金管理七期、物流三期、港务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建设,通过SAP、OA、1688招采平台等系统数据集成实现采购全流程可视化,公司管理信息化水准不断提高。公司作为国内磷化工行业龙头企业,始终专注精细磷化工发展主线,积极探索磷、硅、硫、锂、氟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条,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资源能源为基础、精细化工为主导、关联产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并打造了行业独特的“矿电化一体”、“磷硅盐协同”和“矿肥化结合”的产业链优势,当前正加快向科技型绿色化工新材料企业转型升级。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产品包括磷矿石、黄磷、食品添加剂、草甘膦系列产品、有机硅系列产品、二甲基亚砜、电子化学品、肥料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集成电路、汽车、建筑、化学等领域。公司坚持精益运营、质量为本原则,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配备一流的生产设备设施和检验检测仪器,强化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持续提供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和适用性水平;落实产供销一体化管控,坚持效益导向,统筹各项生产要素配置,深入开展挖潜增效、增收节支活动,全面提升公司生产经营业绩;大力开展质量提升工程,为市场提供卓越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市场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公司生产所需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磷矿石、煤炭、金属硅、纯碱、硫磺、甲醇等。公司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积累了一批优质供应商,同时加强计划、采购、制造、物流等基本环节管理,提高供应商、制造商、仓储、物流、渠道商之间的协同共生能力;在业务操作方面,公司采购部门对原材料市场持续保持关注,并根据业务情况及时选择最优采购方式,确保采购价格公平透明,科学合理。公司磷矿石、食品添加剂、有机硅系列产品、湿电子化学品、二甲基亚砜主要向下游厂家直接销售。草甘膦系列产品、磷肥则采取了直销和经销两种销售模式:草甘膦原药主要向大型跨国制剂生产企业直接销售,磷酸一铵主要向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直接销售;草甘膦制剂及磷酸二铵主要向下游拥有成熟渠道的经销商销售。依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全球探明磷矿石基础储量约670亿吨,其中80%以上集中在摩洛哥及其它北非地区。我国磷矿资源排名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已探明经济储量约32.4亿吨,但平均品位相对较低。国内磷矿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磷矿开采及深加工企业主要围绕磷矿资源聚集地分布。公司在国内磷矿石行业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磷矿资源储量及产能居行业前列。截至目前,公司拥有采矿权的磷矿资源储量约4.29亿吨,此外,公司还持有荆州荆化(拥有磷矿探明储量2.89亿吨,目前处于探矿阶段)70%股权,持有桥沟矿业(拥有磷矿探明储量1.88亿吨,目前处于探矿阶段)50%股权,通过控股子公司远安吉星持有宜安实业(拥有磷矿探明储量3.15亿吨,已取得采矿许可证,目前处于采矿工程建设阶段)26%股权。后坪磷矿200万吨/年采矿工程项目已于2022年12月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目前公司磷矿石设计产能为585万吨/年。二是磷矿开采技术业内先进。公司与中蓝连海设计院、武汉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发的厚大缓倾斜磷矿体开采关键技术,成功破解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厚大缓倾斜磷矿体开采这一世界级难题,有效提高了回采率;开发出两步骤回采嗣后充填采矿技术和锚杆锚网锚索联合控顶技术,消除了矿山采空区的安全隐患;拥有重介质选矿、色选、光电选矿和浮选等磷矿综合利用装置,能够有效提高中低品位磷矿的经济效益。三是绿色矿山建设全国领先,截止目前公司所属矿山均为国家级绿色矿山。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国内磷矿石总产量约为10,811.4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5.25%。受市场高品位磷矿流通量减少以及下游新能源等需求持续增长影响,2022年上半年磷矿石市场价格持续上行,至8月份,磷矿石(28%品位)船板价涨至950元/吨(含税,下同)。8月份至年底,磷矿石价格基本保持稳定。目前全球磷酸盐产能约300万吨/年,主要包括磷酸钠盐、钾盐、钙盐、铵盐等,其中国内产能占比超过四成。国内磷酸盐生产企业众多,主要集中在云、贵、川、鄂、苏五省。近年来,磷酸盐行业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是粗放型向精细型发展,工业级向食品级、医药级提升,高端精细磷酸盐规模不断扩大,已逐步占据国内外主要食品级、医药级市场主导地位,正加速向电子级产品突破发展,以满足更高端领域的需求;二是大众产品向专用化、特种化转变,应用领域更加宽广;三是普通磷酸盐产品生产由国内向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转移。公司在精细磷酸盐行业具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精细磷酸盐产能超过20万吨/年,是全国精细磷产品门类最全、品种最多的企业之一,其中大部分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公司在精细磷酸盐领域积累了较强的研发能力,多项技术荣获中国石化联合会、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参与了食品级三聚磷酸钠、焦磷酸二氢二钠等多项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2022年1-2月,精细磷酸盐需求总体平稳,部分磷酸盐价格小幅回落;3月份至6月底,受黄磷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磷酸盐产品价格集体上调,其中食品级五钠、酸式焦磷酸钠市场价格约为1.4万元/吨(含税,下同),食品级六偏价格约为1.5万元/吨;三季度以来,磷酸盐进入销售淡季,食品级五钠、六偏市场价格小幅回落;10月份至12月底,受黄磷等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下跌影响,食品级五钠、酸式焦磷酸钠价格下跌至1.2万元/吨左右,食品级六偏价格下跌至1.3万元/吨。草甘膦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品种,约占全球除草剂市场30%份额。2022年全球草甘膦产能约为118万吨,生产企业总计在10家左右,其中拜耳(原美国孟山都)拥有产能约37万吨/年,剩余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草甘膦合成工艺主要包括甘氨酸法和亚氨基二乙酸法,国内企业多采用甘氨酸法工艺。随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以及百草枯等除草剂逐渐退出市场,草甘膦市场需求仍有增长空间。公司现有23万吨/年草甘膦产能,产能规模居国内第一。公司宜昌园区内草甘膦具备显著的原材料保障优势,主要表现在:园区自身配套10万吨/年甘氨酸产能;公司本部及子公司拥有规模化的黄磷产能,能够就近供应;园区内有机硅装置副产的盐酸,也是草甘膦生产所需原料。此外,有机硅装置可以有效消耗泰盛公司生产草甘膦副产的氯甲烷,既降低了草甘膦环保风险,又提升了草甘膦综合经济效益。通过多年发展,公司掌握了先进的草甘膦生产工艺和环保治理技术,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2022年1-3月,因市场需求下降以及下游观望情绪增长影响,草甘膦原药价格从年初的价格峰点持续回落,3月底价格较年初下调1.8万元/吨至6.2万元/吨(含税,下同);4-5月,受行业部分厂家限产和检修影响,市场供应减少,叠加海外需求良好等因素影响,草甘膦价格逐步上涨,5月底达到6.5万元/吨。6-7月,受上游原材料黄磷、甘氨酸价格下跌影响,草甘膦成本支撑不足,价格小幅回落至6.2万元/吨。三季度草甘膦市场逐步进入需求淡季,市场价格持续下跌,9月底草甘膦原药市场价格降至5.5万元/吨。四季度草甘膦原药市场依然低迷,在出口量大幅下滑和下游渠道高价抵触的双重压力下,草甘膦原药价格继续下跌至12月末的4.7万元/吨左右。近年来,随着国内建筑、汽车、电力、医疗、新能源、通信电子等行业对有机硅材料的旺盛需求,我国有机硅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高性能化工新材料领域中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国内外均采用直接法工艺,通过硅粉、氯甲烷合成,然后经过水解、裂解等工序得到环状聚硅氧烷DMC或D3、D4等中间体。中间体通过聚合,并添加无机填料或改性助剂得到终端产品,包括硅橡胶、硅油、硅烷偶联剂和硅树脂四个大类。截至2022年底,全球有机硅单体产能约729万吨,其中近七成产能分布在我国12家企业。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加快推进,有机硅下游应用领域逐步拓宽,预计未来较长时间我国有机硅消费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公司现有有机硅单体设计产能36万吨/年,并形成下游15万吨/年硅橡胶(8万吨/年110胶、7万吨/年107胶)、5.1万吨/年硅油以及2500吨/年酸联剂产能,在建8万吨/年特种硅橡胶、2200吨/年有机硅微胶囊、5000立方米/年气凝胶等硅基新材料项目。基于掌握的先进生产工艺以及宜昌园区草甘膦装置的有效协同,公司有机硅生产成本控制能力居国内前列,综合实力跃居行业第一梯队。待当前在建的有机硅新材料项目投产后,公司有机硅产业综合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2022年1-3月,受春节后有机硅下游企业逐渐复工,市场整体备货积极性提升,DMC价格至3月初涨至3.4万元/吨(含税,下同),3月中旬受上游原料价格下滑、行业新增产能陆续投产等因素影响,下游开工及订单明显萎缩,3月底DMC市场价格快速跌至2.5万元/吨;二季度受市场阶段性备货结束及下游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有机硅市场继续走弱,至6月底DMC市场价格跌至1.9万元/吨。7月上旬DMC价格小幅上涨至2.1万元/吨,8月中旬至202年底,有机硅市场下游备货意愿平淡,叠加甲醇、金属硅等原料市场弱势运行,有机硅成本面支撑不足,DMC市场价格持续回落至1.7万元/吨左右。磷肥属于农作物的基础用肥之一,其中磷酸二铵对磷矿资源依赖性强,产业集中度高。国内磷酸一铵、二铵产能超过4,000万吨,约占全球产能的一半,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云贵川鄂”等磷矿资源聚集区。公司全资子公司宜都兴发现有磷酸一铵产能20万吨/年、磷酸二铵产能80万吨/年、湿法磷酸(折百)产能68万吨/年、精制净化磷酸(折百)产能10万吨/年、硫酸产能200万吨/年,在建精制净化磷酸(折百)产能5万吨/年;公司全资孙公司星兴蓝天现有合成氨产能40万吨/年;参股企业河南兴发拥有复合肥产能38万吨/年。2022年1-3月,受磷矿石、硫磺、合成氨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及春耕备肥期市场需求增加影响,磷酸一铵价格小幅上涨至3430元/吨(含税,下同)、磷酸二铵价格上涨至3760元/吨。二季度,受原材料磷矿石价格继续上涨及全球肥料行情持续上升影响,6月底磷酸一铵国内市场价格涨至5200元/吨,磷酸二铵涨至5000元/吨。7月初开始,受硫磺、合成氨价格大幅下降及市场淡季影响,磷肥价格逐步回落,截至10月底,磷酸一铵市场价格约3300元/吨、磷酸二铵市场价格约3700元/吨。11月始,国内复合肥冬储开启,下游市场需求增加,且磷铵出口政策有所缓和,磷酸一铵、二铵价格小幅上涨,至12月末,磷酸一铵、二铵市场价格约3900元/吨。湿电子化学品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基础化工材料之一,特别是在半导体国产化替代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产品。全球湿电子化学品先进技术主要由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掌握。随着我国全面推行“卡脖子”关键技术自主攻关,半导体芯片、显示面板等产业国内发展迅速,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国内集成电路及显示面板企业也积极导入国产湿电子化学品供应商,为国内电子化学材料及湿电子化学品企业带来了良好发展契机。公司控股子公司兴福电子经过10多年发展,目前已建成3万吨/年电子级磷酸、6万吨/年电子级硫酸、1万吨/年电子级双氧水、3万吨/年功能湿电子化学品、3000吨/年电子级清洗剂产能,产能规模居行业前列,产品质量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已实现中芯国际、华虹集团、SK海力士、长江存储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半导体客户的批量供应。2020年1月,公司主持完成的“芯片用超高纯电子级磷酸及高选择性蚀刻液生产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目前兴福电子正在全力推进湖北电子化学品专区建设,在建的2万吨/年电子级蚀刻液、3万吨/年电子级磷酸、2万吨/年电子级氨水联产1万吨/年电子级氨气等项目进展迅速;同时已启动上海电子化学品专区建设,建成后将形成4万吨/年超高纯电子化学品规模,以满足长三角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多年来始终坚持“精细化、绿色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思路,持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40多个国家、省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拥有专利授权864件,其中发明专利277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二甲基亚砜绿色高效合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2022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及团体各类标准84项。黄磷和草甘膦清洁生产技术攻克行业重大技术难题;功能性磷酸盐生产技术国际先进;自主开发IC级磷酸、硫酸、蚀刻液生产关键技术,逐步实现国内进口替代,并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草甘膦合成技术、二甲基亚砜绿色高效合成技术、甘氨酸高效生产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单耗跃居行业前列;有机硅部分关键技术攻克行业技术瓶颈,公司有机硅产业综合实力跻身国内第一梯队;磷矿选矿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中低品位磷矿利用水平迈上新台阶。牵头组建湖北九家省级实验室之一的湖北三峡实验室,汇聚行业专家及研发人才重点开展磷石膏综合利用、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硅系基础化学品等关键技术攻关。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联合搭建有机硅新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在有机硅新材料领域的研发优势和公司的产业化优势,重点研究和开发高性能硅橡胶、硅树脂、高端有机硅电子材料等硅基材料;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在黑磷、气凝胶、新能源材料等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为公司加快转型赋能助力。目前已稳定实现黑磷晶体30公斤级制备,并已建成100公斤级黑磷放大试验装置,在贵金属催化剂应用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同时正在积极研究黑磷在新能源、医药行业应用,研究成果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武汉分院合作开展微胶囊产业化技术开发,目前正在推进中试放大实验;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了微反应器、化工过程连续化、大型化等多方技术合作并取得积极进展,部分已实现产业化应用,有望大幅提高公司精细化工的装备水平;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开展主导产业装备过程优化、产品工艺提升、智能控制升级等行业重大技术难题,有望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公司总部地处湖北省宜昌市,磷矿资源比较丰富,是全国五大磷矿基地之一,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夷陵、兴山、远安三县(区)交界处。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采矿权的磷矿石储量约4.25亿吨,此外,公司还持有荆州荆化(拥有磷矿探明储量2.89亿吨,目前处于探矿阶段)70%股权,持有桥沟矿业(拥有磷矿探明储量1.88亿吨,目前处于探转采阶段)50%股权,通过控股子公司远安吉星持有宜安实业(拥有磷矿探明储量3.15亿吨,已取得采矿许可证,目前处于采矿工程建设阶段)26%股权,丰富的磷矿资源为公司发展磷化工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公司充分利用兴山区域丰富的水电资源和良好的光照资源,建成水电站32座,总装机容量达到17.84万千瓦;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站13个,总装机容量1828千瓦。丰富的绿电资源能够为兴山区域化工生产提供成本低廉、供应稳定的电力保障,也为公司未来在“双碳”背景下参加碳交易争取更大有利空间。公司长期专注于精细化工产品开发,形成了规模大、种类全、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链,现有食品级、牙膏级、医药级、电子级、电镀级、工业级、饲料级等各类产品15个系列591个品种,是全国精细磷产品门类最全、品种最多的企业之一。近年来公司加快实施以高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战略布局,持续加码研发投入及成果转化,全面提高资源、能源自给率,推进磷化工、硅化工、硫化工、氟化工融合发展,形成了“资源能源为基础、精细化工为主导、关联产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公司主要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下:公司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先后在美国、德国、巴西、阿根廷、越南、中国香港等地设立营销平台,通过欧洲化学品Reach等资质认证,同陶氏化学、联合利华、英特尔、SK海力士、可口可乐等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营销网络遍布亚欧美非等116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产环保水平总体处于行业前列。2016年以来,公司贯彻落实习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在沿江化工企业中带头搬、主动改、加快转,探索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赢的新路子。2018年4月24日,习视察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湖北首站来到兴发集团,对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公司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更大力度推进长江大保护,完成“关停、改造、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树立了沿江化工企业践行生态文明发展观、引领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的新标杆。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在封堵全部直排口基础上重点推进工艺改进和环保提升,园区综合排放削减30%,年取水量同口径下降50%,四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外排废水有机磷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公司按照循环化发展思路集中建设大园区,追求工艺耦合集成,将各个环节副产物转化为其他环节的原材料,通过物料平衡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成功培育了微电子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绿色生态除草剂三大核心优势产业,宜昌新材料产业园被评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依托湖北三峡实验室,与北矿院、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全力攻坚宜都绿色生态产业园工业园磷石膏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技术瓶颈突破,截至目前取得了积极进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3.11亿元,同比增长26.8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52亿元,同比增长36.67%。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精细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为方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突出创新驱动,强化安全环保管理,巩固提升磷硫化工、农药、肥料综合实力,突破性发展微电子、有机硅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逐步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精细化工企业。2023年公司将科学研判内外部形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严守安全环保底线,狠抓生产经营提质增效、降本增效,同时加快重点项目达产达效,尽早释放项目投资效益,力争实现营业收入310亿元。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扎实推进生产经营提质增效。宜昌园区强化产销衔接,统筹调度有机硅、草甘膦等主要产品的生产组织,确保园区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维护草甘膦业务核心市场份额,大力开发海外市场,拓展制剂业务规模;加强有机硅市场研判,对标行业一流企业,优化有机硅工艺控制,严控生产成本;加大有机硅下游特种产品布局,抢占细分领域市场。宜都园区全力推进降本增效,重点保障湿法磷酸和合成氨稳产高产;系统谋划肥料营销方案,提升主要内销市场占有率,密切跟踪出口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外销策略,提升业务效益。磷硫板块依托自有黄磷、湿法磷酸优势,优化生产组织,大力开发海外高端市场和终端客户,拓展新市场及新应用领域,巩固公司在磷酸盐和亚砜市场的主导地位。抓好矿山安全稳定生产,着力提升选配矿效率。(二)全方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重点技术攻关。做好电子化学品纯化关键技术突破,力争电子级硫酸、电子级双氧水品质再提升;开展有机硅下游产品技术攻关,开发各应用领域新产品,加快完成有机硅改性微胶囊等工艺中试及工业化连续生产;着力开发草甘膦全连续新工艺,突破氯化钠精制等技术瓶颈并实现产业化;多路线研究磷石膏深加工和利用技术;继续推进高稳定性二维黑磷制备技术研究,拓宽黑磷下游应用面;完成重-浮联选半工业试验,继续验证优化光电选矿等选矿工艺技术,提升矿山生命周期与自有磷矿利用效率。二是加强创新平台管理。以三峡实验室为平台,十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支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确保形成不少于40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完善创新平台运行管理,加大创新人才及科研成果激励力度,激发全员创新热情;加强科技成果管理,保证专利授权数量持续增长。(三)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全面打造电子化学品生产基地。加快湖北电子化学品专区建设,确保2万吨/年电子级蚀刻液、3万吨/年电子级磷酸项目按时投产;有序推进2万吨/年电子级氨水联产1万吨/年电子级氨气项目建设;加快上海专区建设,稳步推进4万吨/年超高纯电子化学品和电子化学品研发中心项目建设,谋划天津、惠州电子化学品专区建设。二是有序推进有机硅新材料项目建设。统筹实施湖北兴瑞、内蒙兴发两套4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装置建设;稳步推进8万吨/年功能性硅橡胶项目一期、15万吨/年硅橡胶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湖北瑞佳5万吨/年光伏胶项目进度,力争6月底建成投产。三是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确保兴友公司20万吨/年电池级磷酸铁项目一期8月建成投产;协调推进30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一期、10万吨/年磷酸二氢锂等项目建设,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先机。(四)持续强化安全环保管理。进一步压实各单位安全管理责任,持续强化全过程高压监管,针对重点领域和节点,提高风险辨识能力,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坚持“零容忍”态度,严肃“三违”查处及事故追责;继续深化安全专管团队建设,扎实开展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安全意识、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做好相关方协调管理,全面推进相关方安全帮扶、监督工作。巩固现有环保成果,强化日常环保巡查,加强环保设施定期检维护,确保环保设施运行高效可靠;严格管控各生产装置清水用量,加大高磷废水回用率,积极探索污水优化处理方式,确保园区(单位)污水平衡;进一步加强绿色工厂、矿山、园区创建,进一步发挥无人机测绘、物联网电力传感等新技术在环保治理工作中的实效,提升环保精细化管理水平。(五)完善企业规范治理体系。对标中国证监会《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严格自查,制定公司三年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发展质量。全面加强公司内控制度相关系统培训,各子公司对标完善内控体系;提升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加强骨干团队和后备人才建设,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持续优化采购模式和结算方式,通过厂家直供和现款结算等措施,大幅降低采购成本;严格规范招投标行为,强化招投标过程管理,严格执行供应商准入和分级制度,提升招投标工作质量;突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提升审计效率,强化落实审计问题整改;完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提高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水平,抓好设备管理人才建设;全面提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水平,落实产供销一体化管控,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做好品牌创建及标准制修订工作。公司主要生产基地分布于长江干支流沿岸,部分产品属于危险化学品。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及《长江保护法》发布实施的背景下,国家对于化工企业,尤其是沿江化工企业的安全环保监管将更加严苛,公司面临较大的安全环保压力。为应对此风险,公司通过不断充实安全专管团队力量,全面加强安全现场管理,加大安全环保投入,大力推进机械化、自动化改造,强力攻关安全环保技术瓶颈,加强安全环保意识与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安全环保管理水平。公司行业领军人才紧缺,高层次研发人才尤为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应对此风险,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员工至上,投资建设人才公寓及研发中心,大力提升研发人员待遇,累计支出博士、硕士、“双一流”本科安家费超过3300万元,硬核措施保障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促进创新成果落地;修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重奖技术创新团队,报告期内发放科技进步奖励1650万元,同比实现翻番,为人才引进并扎根公司发光发热创造良好的条件。受化工行业周期性属性影响,公司部分产品市场价格易受行业政策、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变化而呈现较大幅度波动,对公司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挑战。为应对此风险,公司一是紧密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及行业发展动态,根据市场变化科学调整产品结构及业务模式;二是加强对原材料市场价格走势的研判,科学把握原材料采购节奏,加强物流、采购供应商管理,努力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三是坚持高端化发展思路,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强技术研发,优化公司产业结构,不断的提高公司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公司已公告布局锂电新材料行业,计划建设磷酸铁、磷酸铁锂产能。目前行业规划新增产能较大,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存在供给端大幅增加导致磷酸铁锂材料市场竞争加剧,盈利能力相对下滑的风险。为应对此风险,公司一是充分发挥自身原材料配套、产业经济循环以及区位物流优势,提高成本控制能力;二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夯实人才队伍,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努力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三是加强市场跟踪,积极探索研究其他新能源新型材料,为行业产能过剩储备替代品。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