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要推动农业高水平发展!过去两年大力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方案一经发布,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各级农业部门快速响应,农业专家建言献智,肥料企业积极跟进……各方行动起来,把替代行动落到实处!
化肥、农药作为农业生产的一大催化剂,在给农作物带来丰产的同时,也给农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看不见的土壤污染所生产出的农产品已摆上人们的餐桌:如“瓜不甜、菜不香、果无味”等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因此,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已势在必行。
与水变黑、天变灰这样肉眼可见的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有着一定的隐蔽性。正因为这样,土壤污染多年来被人们所忽视。
化肥过量是土壤污染的一个主要的因素,过量使用化肥可导致土壤板结、酸化加剧、盐碱化致使肥料利用率极低,地下水遭受污染,作物长势差,品质下降,效益低等连锁反应。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分析指出,我国化肥用量是40年前的55倍!笔者的估计是,我们每生产9斤粮食就需要消耗1斤化肥,那么每个人每年因为生产粮食就消耗化肥40斤!因此,我们不得已“吃”化肥,尤其是我们的后代可能都避免不了。
在抓生态环境时,领导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咱们不可以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徐恒泳认为,正由于土壤矿物质严重流失,导致食物缺乏矿物生命元素,造成人体元素失衡,因此导致今天的各种慢病井喷式高发。
徐恒泳检验测试发现,农作物会带走土壤中30多种矿物质元素,而且流失量惊人。这直接引发人类食物中矿物生命元素含量降低,据分析,近年来人们食物中钙、镁、铁、锌等元素降幅均在40%以上。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所研究员陈能场在3年前就曾撰文提醒:在营养过剩的发达国家以及吃得饱的发展中国家,其实存在着一种更广泛的饥饿,就是由于食物中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导致人体内这些成分的缺乏,这种饥饿因为看不见而被称为“隐性饥饿”。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正常采访时,陈能场说,数十年来我国化肥,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断攀升,已超越了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近一倍。加上以燃煤为主要能源带的酸雨,其后果是土壤快速酸化。
土壤酸化不仅导致外来重金属不容易被老化,还会提高重金属高背景地区土壤中所含重金属有效性,因此导致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
公众开始认识到除了吃饱,更要吃好,认识到食物品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作为食物来源的土壤本身健康的重要性。
“期待学界和政府方面能对此更加重视。”陈能场表示,2005年美国出台的膳食指南就指导大家努力做到在膳食过程中获取足够的营养。
老百姓自救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做到食物多样性,以获得营养的平衡,这也有助于污染风险的减轻,此外尽可能吃全谷物食物、不吃深加工的食物。“当然从源头来说,更应关注土壤污染和土壤健康。”
研究表明,无论是酸性土壤、微酸性土壤还是石灰性土壤,长期施用化肥还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如长期施用硝酸铵、磷酸铵、复合肥,可使土壤中As的含量达50~60 mg/kg。
一方面与氮肥在土壤中的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盐的过程有关。首先是铵转变成亚硝酸盐,然后亚硝酸盐再转变成硝酸盐,形成H+,导致土壤酸化。
另一方面,一些生理酸性肥料如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在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H+增多,许多耕地土壤的酸化与生理性肥料长期施用有关。同时,长期施用KCl,因作物选择吸收所造成的生理酸性的影响,能使缓冲性小的中性土壤逐渐变酸。
从土壤养分平衡和持续利用等方面着眼,可以清楚地看到化肥的高浓度化既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大量高浓度肥料的使用,增加了作物产量,同时也加大了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耗竭。
长期大量地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铵离子进入土壤后在其硝化作用的过程中释放出氢离子,使土壤逐渐酸化。铵离子能够置换出土壤胶体微粒上起联结作用的钙离子,造成土壤颗粒分散,从而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致使土壤严重板结,最终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
针对上述现象,有学者觉得化肥对耕地肥力有短期提高的功效,但长期不合理使用,则对土地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农民感受颇深的“增加化肥用量不增加产量”甚至“化肥用得越多,产量越低”、农产品重金属严重超标、品质恶化、卖难、效益低等等“乱象”已成了普遍现象,土壤危机、农业危机已为我们粮食、食品安全乃至经济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