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就消费税、关税、转移支付、下半年财政部门重点工作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和改进财政宏观调控,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运用赤字、专项债券、财政补助、贴息、税收等多种政策工具,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今年,进一步提高了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同时,合理审慎确定赤字率,积极用好政府专项债券、国债等工具,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数据显示,党的二十大以来,累计新增安排专项债券11.35万亿元,支持补短板、惠民生领域建设项目9万个左右,带动扩大社会有效投资。去年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资金,所有项目都已开工建设;今年安排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着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以及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在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方面,今年预算安排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卫生健康等领域支出位列前四,合计占比近50%;中央财政科技支出增幅达到10%。在财政资金持续投入和政策推动引导下,我国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稳步上升至世界第10位。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比2017年提高了73.3%,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45.4%;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1亿人,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我国经济发展“含绿量”持续提升,2013-2023年,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十三五”以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28.6%;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累计上升21.6个百分点。
此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不断优化,2022-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约30万亿元,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介绍,我们坚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目前,我国关税总水平为7.3%,低于9.8%的入世承诺。对约1000项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与32个国家或地区相互实施优惠的协定税率,既让人民群众享受全球优质产品,也同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在海南实施“零关税”、离岛购物免税等政策,积极打造开放高地。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深度参与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发布会上表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是政府间权责划分的基本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在收入划分方面,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
在转移支付方面,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这里的清理规范重点聚焦在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这和改革目标中提到的要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是相对应的。
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面,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财政部将全面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部署任务,深化论证具体改革方案,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王东伟表示,要拓展地方税源。在现行规模较大的几个税种中,消费税全部归属中央,主要在生产和进口环节征收。下一步,我们考虑将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统筹考虑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税收征管能力等因素,分品目、分步骤稳妥实施,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费附加、地方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改革环境保护税,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征收范围。
王东伟表示,要适当扩大地方税权。近年来,在环境保护税法、资源税法、耕地占用税法等地方税立法中,已赋予省级地方确定具体适用税率、税收减免等管理权限。今后,在中央统一立法和税种开征权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在地方税税制要素确定,以及具体实施上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
王东伟表示,要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主要归属地方,是地方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考虑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对于收费公路问题,我们将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推动优化相关政策。
地方财政收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发布会上,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地方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呈现逐月回升的态势,1—6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902亿元,同比增长0.9%,主要是受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抬高基数、部分能源矿产类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去年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政策翘尾减收等因素影响。1—6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8万亿元,基层“三保”支出保障有力,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农林水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是10.2万亿元,到6月底已下达8.99万亿元,下达比例88.1%。总的来看,地方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发布会上,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下半年,将在四方面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截至7月26日,已发行地方政府新增债券1.9万亿元,将更多新基建、新产业等领域纳入专项债投向范围;
安排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截至7月24日已发行4180亿元。
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林泽昌表示,随着包括财政政策在内各项宏观政策有效落实,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激发,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高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0%,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据介绍,今年下半年,财政部门将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及时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积极支持“两重”实施。指导地方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快增发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使用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严格依法依规组织收入,不收“过头税费”。严控非刚性非重点支出。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发布会上,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财政部研究提出了“一揽子”政策措施,明确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进一步提升地方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力。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表示,聚焦更大力度提振投资消费信心。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换新的支持力度。对报废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并购买新能源车和燃油车,补贴标准由每辆1万元和7000元,分别提高到(每辆)2万元和1.5万元,增加了一倍;对报废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并更新购置同种类机具,在现行补助标准基础上,按不超过50%提高补贴标准;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比例从每年中央财政补1个百分点,提高到每年1.5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符金陵介绍,政策聚焦更大范围满足投资消费需求,将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纳入设备更新支持范围。将个人消费者乘用车置换更新,家电产品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旧房装修、厨卫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物品材料购置等,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范围,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表示,聚焦更好支持增强地方促消费能力。对汽车报废更新、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公交车及电池更新、家电以旧换新等领域补贴资金,按照总体9:1的原则由中央和地方分担,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央财政分别负担85%、90%、95%,大幅度减轻地方支出压力。同时,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除中央已经明确的支持品类外,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由各地因地制宜来确定补贴的品类来支持以旧换新。具体支持品种和补贴标准,由地方自主确定,更好释放消费潜力。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社会民生领域投入。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民生保障作出新部署,财政部门将继续加大投入。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2023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及卫生健康支出6.23万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2.7%。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40元,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城市和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786元和621元。
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林泽昌:总的来看,财政资金安排的“民生含量”不断增加,人民生活的“安全网”越织越密、越兜越牢。
在“老有所养”上,完善基本养老全国统筹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支持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保障好特殊困难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在“病有所医”上,健全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机制,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
在“劳有所得”上,加强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在“幼有所育”上,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发布会上,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从五个方面着力,支持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着力“强基础、攻关键”,支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我们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予以保障。2024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达到3708亿元,增长10%。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支持布局一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
王东伟表示,财政还将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从2023年起,已经支持66个城市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同时,拟安排180亿元,分三批支持60个城市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
在着力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财政部出台一揽子政策,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同时,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设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今年预算安排75亿元,推动回收循环利用。
在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自2022年起,支持启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试点,累计安排180亿元支持25个关键节点城市,今年将再支持一批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还将支持对重要高速公路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承载能力、通行效率和安全水平。同时,支持200个左右县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设施短板,促进汽车消费。
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方面,组合实施多种政策工具,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工业软件等重点产业链发展,支持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还表示,近年来,财政政策注重与金融、产业等方面政策的协同配合,今年,将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现代化产业、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
据长城证券,目前消费税征收现状:中国消费税属于价内税,税收收入归属中央,主要在生产环节征收。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23中国税务年度报告》,消费税在全部税收收入中的占比约为9.22%,目前是我国第三大税种,2023年消费税占GDP的比重约为1.44%。当前消费税征收主要涉及以下几类商品:(1)烟、酒等有害人体健康的消费品;(2)高档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等奢侈品(高价消费品、非必需消费品);(3)成品油;(4)摩托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5)鞭炮、木质一次性筷子不利于生态环境、具有负外部性的品类;(6)其他类。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征收环节后移指的是从生产环节征收后移至批发零售环节征收。在生产环节征税具有征收和监管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而在批发零售环节征收更加分散,需要投入更多的征收和监管成本,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可能从具有相对成熟条件的品类开始试点,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从我国现行的15个消费税品类中,认为小汽车等大件消费品,烟、酒等危害健康的消费品,首饰化妆品等高档消费品/奢侈品,鞭炮等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具备相对成熟的在零售环节征税的条件,对于这些品类征收消费税也可以部分起到调节消费行为、纠正负外部性的作用。近年来,高档消费品、汽车等大件消费品销售额持续上升。而其他大众消费品过于分散,在零售环节征收难度可能仍比较大。